《科技》科斯法:3大風險威脅亞洲電子業
2014/05/06 11:58時報資訊
【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】在經歷了由全球生產網路向全球創新網路轉變的過程後(包括跨越國界的產品開發及研究活動),電子產業年均3%的漲幅將持續到2017年。隨著亞洲成為電子創新的聚焦點,本土公司務必推動生產及研究的國際化。然而,據科法斯觀察,隨著亞洲地區未付款情況日益增多,產業活力也面臨著新的風險。2013年,將近四分之三的電子及IT行業的企業遇到買方逾期付款情況,其中電子零部件及消費電子經銷領域尤為明顯。
三大風險威脅著亞洲電子產業,風險之一:產業內中型與大型企業的研發投資實力差異日趨明顯。創新存在於市場兩極,一方面半導體生產商開發出日益複雜的產品,另一方面企業巨頭不斷推陳出新(如谷歌的安卓系統)。這些巨頭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,導致中小型企業的利潤不斷下跌。作為創新核心,半導體製造商受此影響,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研發力量以應對快速的市場更迭。
風險之二:中國大陸地區電子產業風險看漲。中國大陸地區的電子產品產量佔據全球三分之一。然而,據科法斯關於企業付款行為的研究顯示,該產業內的中國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及利潤壓力。中國電子產業的逾期天數逐年上升:2013年,超過60天的逾期付款比例達44%,而2012年這一比例僅為25%。同時,各分支產業超過150天的逾期付款比例翻倍。這一惡化現象主要由於企業資金流緊張,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。而裝配類型的企業面臨的風險則日益加大。
風險之三:中國大陸地區的競爭影響了亞洲其他地區,尤其是香港和臺灣。香港及臺灣企業由於依賴大陸,極易受到影響而導致出口放緩。香港工業基本已全部外包給大陸地區,尤其是電子及IT產業。而臺灣的電子企業規模較香港同行更大,並且處於生產的上游環節。他們極為依賴於下游採購者的活動水準,受內需(中國)及出口(美國、歐洲及亞洲發展中國家)市場需求影響頗深。
若要擺脫此不利局面,亞洲電子產業需要重新塑造。而重塑亦不乏動力,如注重創新以面對快速的產品淘汰,中型企業必須致力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、縮短與大型企業的現有差距的能力,方能躋身行業領先地位。從中期角度來看,機載電子(汽車及航空)、醫療電子、滿足發達國家老齡化需求的電子產品的增長較有優勢。此外,中國政府也正準備採取措施推廣長期投資以及中外企業合作,對行業發展十分有利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