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昨天投票,黨主席棒子將交給新任黨主席蔡英文。 記者陳再興/攝影 |
|
謝長廷昨天上午投票,對蔡英文有期許;但開票後轉趨低調。 記者劉學聖/攝影 |
蔡英文相隔兩年重掌民進黨,儘管支持她當選的票數高達九成三,但她的眼前並非是條筆直的康莊大道,反而是充滿岩石坑洞的崎嶇山路。而兩岸政策、黨務改造、七合一大選以及找回公民社會信任,正是她通往二○一六「最後一哩路」的四塊大石。
蘇貞昌退出,讓這場原本「二個太陽」的黨魁戰,只剩蔡英文獨自閃耀;能否藉黨主席直取二○一六門票?想爭取二○一六大位,端看她有無決心搬開這些絆腳石,過去她沒說清楚的、說不清楚的,依然得受到檢驗,無從模糊。
兩岸政策是民進黨軟肋;二○一二年敗選,黨內中國政策大辯論呼聲不絕於耳,蘇主席雖恢復中國事務部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,卻空有架構,未能形成兩岸政策轉型的具體政策。如今蔡是要持續冷凍、擱置?或積極解決爭議?黨內三個互相矛盾的決議文要否檢討、盤整?
蔡年初曾遣幕僚林全率團登陸交流兩岸經貿,當時以民間名義或有理由事前不公開,但未來要如何能依她所言,在民主、透明機制下展開紅綠交流?如何「重質不重量」?蔡曾定位台灣為「自由島」,又如何兼顧經濟自由化與財富公平分配?均有待檢驗。
黨改呼聲已非頭一遭。○八、一二年敗選後黨內都有檢討呼聲,卻流於形式、敷衍了事。近兩年,社運能量大爆發,民進黨卻淪為「跟進」黨,無法提出引領社會改革的有感主張,許多年輕人因而對民進黨保持距離。
此際,蔡能否大刀闊斧斬斷黨務陋習,乃至世代交棒、擴大青年參與、找回公民社會信任?尤其當公民團體已宣告投入年底七合一,如何打贏選戰,特別是尚未整合的台北市,更是難題。
從蘇貞昌經驗看,黨主席一職兩面刃,有「載舟覆舟」風險;蔡或許不滿,幾年過去了,為何不少人仍以「空心菜」嘲諷?直言之,大眾期盼的是有具體主張及魄力、而非只會重複跳針談「民主審議程序」的領導人。
這場「穩贏」的黨魁選舉已落幕,接下來就看蔡英文能否跑贏最後一哩路的障礙賽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