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【鄒至莊】
鄧小平領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,是要實行市場經濟。他同時提倡對外開放,因為沒有對外開放不能實行市場經濟。中國過去35年來的經濟發展常用「改革開放」四字來代表。對外開放幹了什麼,對中國有什麼好處。我先說明對外開放在市場經濟的地位。再用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討論這個重要的崗位。最後探討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今後政策發展的趨向。
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前,絕對不歡迎外資進來,認為是外國帝國主義的資本家剝削中國。改革決定後推翻這個政策,要努力引進外資。因為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運作需要的。市場經濟的運作有兩個要點:1.分工合作;2.自由貿易。分工合作認為每人作他最能幹的工作,提高生產效率。生產以後,自由貿易再增加經濟效益,因為自由交易必對雙方有利,不然他們不會交易。國家的生產是由國民的總生產形成,所以自由交易也增加了國家的生產。市場經濟的優點是容許這兩項活動的進行。市場的範圍越大,上面說的兩項活動越生效。對外開放的意義是把市場經濟的範圍擴大,使它的運作更生效。
對外開放產生了大的市場以後,生產和交易包括貨物,資本,人才流動和技術。對外貿易是貨物的交換。引進外資是引進資本,向外投資是把資本向外流。引進人才當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利。把中國學生往外流,在外國留學,是對中國有利。技術的引進和推廣,跟隨著上面的三種交易進行。這便是「開放」的意義。
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和速度,可以從下面的資料說明。關於對外貿易(進口加出口)的數量,在1980、1990、2000與2012年分別是381.4、1154.4、4722.9與38671.2億美元。1990年與10年前比增加約到3倍,2000年與10年前比增加約到4倍,2012年與12年前比增加約到8倍。到了2012年對外貿易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7%。從1990年開始,中國已變成出超的國家。到了2010年中國的出口居世界的第一位,進口居世界的第二位。出口帶動了中國總生產的猛速增加。關於引進外資,以利用外資的數量計算,在1984、1990、2000與2012年分別是270.5、1028.9、5935.6與11329.4億美元。關於向外投資,近期增加得很快。到了2010年已達到680億美元。但還是比引進外資少得多。中國三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,用國內生產總值來算每年增加約9.4%。上面關於對外開放的各種數量都比9.4%多很多。說明中國外向的經濟發展比國內的經濟發展強得多。
對外開放也影響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制度與運作。因為對外交易與引進外資,與外國企業與人士交流,把中國法律制度改良,把中國企業管理的方法現代化。與外國人來往吸收了外國文化,把它和中國文化融合。可能有好的或有壞的影響,但是吸收多少的外來文化是由我們決定的。中國的經濟發展現在還有兩個大問題,第一是有些領域,由國營企業壟斷,私人企業無法與他們競爭。第二是銀行的運作,沒有經濟效率,把寶貴的金融資源給了沒有效率的國營企業利用。如果能讓對外開放的政策儘量推行,可以使國營企業和銀行受到外來競爭的壓力,以增加它們的經濟效率。在2001年朱鎔基總理決定中國參加國貿,主要目的是利用外來的競爭,把國有企業的效率提高。
2013年5月,李克強總理宣告的經濟政策是要增加私人企業活動的範圍,鼓勵市場競爭與增強對外開放。這正是繼續鄧小平「改革開放」政策的推展。回顧這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多是根據鄧小平的指導思想進行,這是適當的。但是改革開放的政策還沒有完成,證明了對它的阻力還是相當強大。這種阻力是既有利益的社會分子所擁有,例如部分國有企業的主管和支持他們並同時得利的政府官員。當然,中國的領導已盡力把他們打倒,可惜多年還沒有成功。